编程天才“楼教主”
六月 12th, 2012 | Posted by in 牛人轶事来源:解放牛网 解放日报
天才什么模样?一位采访过楼天城的记者思量再三后说:“很难形容,但就像所有人高中班级里几乎总有的那么一位,永远的第一名。”
楼天城,杭州人,今年26岁,博士三年级,人称编程“楼教主”,保送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、保送清华博士,被百度百科直接冠以 “目前中国公认的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第一人”。其广为国内理科生所知的“传奇”,是他在进高中之前,甚至从未摸过电脑,而高一接触电脑短短数月后,即获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联赛(浙江赛区)一等奖。当时网络盛议:“杭州出牛人,名曰楼天城。”
北京时间3月19日上午,由脸谱公司主办的第二届年度“黑客杯”世界编程大赛在美国加州举行。经过3个小时的角逐,俄罗斯选手罗曼·安德列夫获得冠军,美国选手托麦克·凯扎获亚军,来自中国的楼天城名列第三。
而这是楼天城第二次获该项大赛季军。值得一提的是,一年前他已得到脸谱公司的聘书。作为中国高校在读大学生,虽非仅有,却也罕有。
上周,刚刚参赛回国的楼天城接受了记者的专访。这名在行内已声名鹊起的IT人才,反复强调:他距离“真正的天才”,还很远。
印象楼天城
“你要喝什么?”记者问。
“一杯牛奶。”楼天城答。
对话发生在星巴克,清华大学东门附近一家咖啡馆。记者点了咖啡,楼天城点的是牛奶。
约一个半小时专访中,楼天城让记者感到意外的,远不止这一次。
上午近10点,约在清华东门碰头。记者致电说到了,他回复说“5分钟后到”。以为计算机高手说的话,总该是严谨缜密的,因此掐着表等待。没想到,见到他时,已是6分钟后。
黑白格子衬衫、运动裤,1米7多,微胖。
表情淡定,略有些严肃,很少笑。记者印象中近乎是唯一的一次笑容,是当他谈起他的导师姚期智,世界上首位亚裔图灵奖 (世界计算机领域最高奖项)获得者。
谈吐客气、谦虚,语速较快但话少,显然没有“教主”的霸气,倒是与人们对博士或“IT男”的印象基本一致:稍显木讷,不擅沟通。“也许”,是他常常用到的一个词。也许,这会让他的表述更为准确。
言行有礼貌,至少在步行去咖啡馆的两分钟内他一路埋头发短信,而采访正式开始时,就鲜有这个举动。记者一提出问题,他就立刻给出答案。并且,专访前他与记者的邮件沟通时,称谓、落款、签名乃至格式都甚为标准,让人颇为吃惊——电子邮件还保留着手写信件的格式,今日已不多见。
“一些事不过比别人早几年做到”
为何自认距离“真正的天才”还很远?
百度百科上,甚至有“楼天城”的专门介绍——
他是两年的百度之星程序设计大赛冠军、谷歌编程挑战赛第三名,是有着“程序设计奥林匹克”之称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(ACM/ICPC)中国赛区各站冠军、全球总决赛第二名,至今在著名的软件开发网站TopCoder的电脑编程竞赛上位居中国区第一名。
而这些并不为行外人熟悉的赛事,环环相扣。通常,全世界最优秀的编程高手,大学期间往往会一边参加ACM/ICPC,一边投身TopCoder等网络竞赛。而全球一流的电脑和网络公司,更是紧紧盯住这些编程竞赛的获奖尖子,一旦发现,立刻下聘。正如,脸谱公司对待楼天城。再如,李开复对待楼天城。
2006年,楼天城在谷歌比赛时认识了时任谷歌中国区总裁的李开复。李开复问他,当年百度程序设计大赛的冠军是谁?他答:是我!李开复当时吃了一惊,而后离开谷歌、开办创新工场时找到楼天城,请他担当创新工场家族成员“技术顾问”。
然而,对于这些战绩,楼天城却摆摆手:一些事不过比别人早几年做到,真正的天才应该是最终才能达到的高度。
他说,网上盛传的编程时他“一人单挑一个队”,在团队比赛中不可能发生,即使在训练中有时刻意如此安排,也算不上荣耀。
采访中他坦言:走进编程世界,竟是源于他高中解数学题时常常犯的计算错误。
在初中就展现出数学天赋的他,利用保送高中开学前3个月,自学了全部高中数学课程。当时拿一份满分150分的高考数学卷,他可以做到120分。但可惜,数学计算,却是他的弱项。
为不再犯错,他突发奇想:如果每道题的最后几步,比如计算面积、两点间距离这种数学“体力活”,都让一个很能计算的人帮我完成,不是更合适吗?正是这种类似编程的思维,让他在高一计算机兴趣小组中找到了实践者,只不过“这个人”是计算机。
知道怎么做,显然比做出结果更重要,“有的题不值得花那么长时间”。在他看来,编程比赛,完全符合他的思维方式,而且公平,还能磨练坚韧的性格。
那你认为什么题目才值得做?记者有些好奇。
计算机要用一年才能算出的题。楼天城迅即回答。
高智商,不代表是“真正的天才”
谁是楼天城心目中 “真正的天才”?
是“黑客杯”世界编程大赛的冠亚军吗?本月的第二届“黑客杯”,楼天城认为题目明显较首届难,堪称他参加过的最具有挑战性的一次比赛,“也许他们就是想刁难选手”。
这项正式名为“年度算法程序设计竞赛”的比赛,今年进入决赛的约有几十名选手,要在3小时内完成3道考题。而冠军在1小时4分钟内解答了第一题,亚军用时1小时5分钟,楼天城用时1小时44分钟。为何耗时稍长?楼天城说,因为没想到题目如此难,先想了想其他题耽搁了时间,写程序时修改几个错误又慢了点。而编程竞赛是顶尖“黑客”之间全方位素质的较量,一时状态不佳,就会与冠军失之交臂,“没有达到最好状态,但是还不错”。
不过,楼天城只认可,冠亚军和他相似,是聪明的、高智商的,但并非“真正的天才”。
正解为姚期智。他的导师,世界首位亚裔图灵奖获得者。
楼天城是清华的一名学生。他如今所在的,是清华赫赫有名的“姚班”——姚期智于2005年创办的“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”。
“姚班”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、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学生具有同等、甚至更高竞争力的领跑国际的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。这是清华大学对本科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。从本科第三年开始,课程与同届学生完全不一样——教材出自麻省理工,全英语授课,老师也来自世界各地,特别注重在课程中把握时代前沿。而将国外许多先进教学理念引入清华的姚期智,亲身教授6门课。
读本科时,楼天城报名参加了“姚班”的入学考试,成为首届“姚班”30余名学生之一。“当时上午考数学,下午写程序。也就是说,既要有数学基础,也要懂得实践,这就是姚先生对学生的要求。”
楼天城说,“姚班”学生都很聪明,在数学、计算机方面各有优势,并且“都特别刻苦。我认为,刻苦和智商可以相互弥补”。在“姚班”求学,稍有松懈就很可能跟不上进度。“课程强度大、信息量大。包括我,能完成最低要求已经很不容易。”楼天城说,由于每周二晚是定期交作业的时间,同学们为了庆祝“拼了命奋斗一周”的作业完成,总会在周二晚上用聚餐的方式庆贺。
如此高的学习强度,人人都是书呆子么?其实不然。比如楼天城,闲时还是爱踢足球、打德州扑克。
怎么不是玩网游?计算机高手该是极为擅长的吧。楼天城一脸严肃:网游“毒害”青少年,即使偶尔玩我们也是采用“黑客”的方式,即不按一般程序玩,而是动用各种修改器来“过关”。“有的人花几年赚取某个道具,在我们看来,不就是数据库中的某个‘0’变成了‘1’吗?”
另外颇具计算机高手特征的是,踢球时,楼天城竟会计算向对方球门底线带球角度、距离和得分之间的概率关系。而德州扑克为何物?对于这项普遍认为的“最纯粹脑力对抗”项目,楼天城对记者的“科普式”解释为——就是上世纪90年代电影《赌神》里,周润发玩的那种。
这是记者第一次从这位“85后”口中听到,稍具娱乐性的说法。
良师,及其所象征的人才培养模式
现在,除了完成毕业论文的收尾,“楼教主”与脸谱公司的沟通正在进行。
他预计,去“脸谱”后的工作应与竞赛问题类似,即关注软硬件衔接的效率问题,如CPU运行效率、内存何时清理等“越基本却越难以做好的事”。
他的未来,梦想很大,正同他对天才的严格定义——最终才能达到的高度。
他也相信:中国程序员在全球的技术水平排名目前不低,将来更不会低,“也许在解决核心问题上现在还不如美国,但在世界上的领先是显著的。就拿麻省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相比,在Topcoder网站上,清华的排名有时比麻省理工的更高。”
我们怎么样可以有更多的“佳才”?
最常见诸报端的答案为:除了天分,还有勤奋。不可否认,楼天城两者兼备。
简单勾勒他最为普通的一天——没课的时候,上午自然醒,通常在10点左右,而后直奔实验室或者图书馆,一直学习到深夜12点。除此,即为吃饭、睡觉,以及少有的休闲。“当然,有课时就上课。”
而根据其个人经历,外人更易归纳的答案或许是:针对高智商者的相对宽松的个性化教育模式。
楼天城的父母均为大学教师。“家里环境很宽松,我们很少对他提很高要求。有什么事情,我们总是一起商量,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”母亲说。楼天城也说,父母的支持尤其重要,编程竞赛毕竟是课外选项,去比赛更可能耽误学业,但父母总是“放行”,给他自由空间。
不过,楼天城本人更有深切体会的答案恐怕是:一位良师,或者说,尽可能多的,有能力培养一流科学家的良师;以及其所象征的人才培养模式。
“最好的老师教最好的学生”,这是“姚班”诞生之初不少媒体与网站上的评论。
这是否意味着教育资源失衡?见仁见智。但广为人们熟知并很难漠视的是,许多天资聪颖的中国学生都选择了出国深造,其中有些颇不认可中国的科研环境及人才培养模式。
楼天城说,“姚班”的本科毕业生,约有三分之一出国深造,三分之一留校读博。“当然,无论怎样选择,我们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做到同行业的顶尖水平,可能具体实现的路径不同。”
采访中,他还提及上海交通大学的试点班级——计算机科学班。在他看来,这与“姚班”类似,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尖子班。
“中国在计算机领域起步较晚,想赶上一流国家的步子虽然很急,但往后发展也许会处处掣肘。比如,我们也许可以在进口芯片上做出应用,但最核心技术目前还是要向国外买。不过,这不能责怪从业者,而是他们接受的培训较少在理论上有所突破。姚先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因此非常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,这对于造就真正有创造力的一流科学家至关重要。而要做到这些,就必须有一批人坐下来思考问题。”
顶尖人才的培养绝非易事。楼天城期望:通过这些试点班,“未必能制造更多‘创业先驱’李开复,但也许能制造更多的姚先生。”
这或许是一位编程天才回答“钱学森之问”的另一种“编程”?
You can follow any responses to this entry through the RSS 2.0 You can skip to the end and leave a response. Pinging is currently not allowed.
留言